一个博览会改变一座城市
■ 李银雁,冯飞勇 /文因嗅到中国—东盟博览会商机而纷纷到南宁考察和投资的企业不计其数。琅东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拔起的高楼大厦,国际会展中心接踵举办的各类国际性会议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豪商……南宁近年来成为关注度十分高的地方,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密不可分。博览会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南宁的生命历程正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近日,闽商林炳东再次成为广西耀眼的新闻人物,其经营的盛天集团捐出1000万元,用以扶助广西贫困学
人们都说,盛天集团是伴随中国—东盟博览会成长起来的。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夕,南宁市派出代表团前往福建招商。林炳东问计于南宁市招商局局长黄毅:“现在进入南宁房地产市场还来得及吗?”“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办,南宁今后肯定是商机无限。”闻听此言,林炳东以极快的速度挥师西进,把盛天的事业重心从福州转移到了南宁。
2004年至2006年,盛天集团先后成立了南宁盛天房地产有限公司、广西盛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利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西盛达混凝土有限公司等近10家企业,通过公开竞拍先后获得四宗地块,总开发量达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成为南宁房地产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
像林炳东一样,因嗅到中国—东盟博览会商机而纷纷到南宁考察和投资的企业不计其数。琅东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拔起的高楼大厦,国际会展中心接踵举办的各类国际性会议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豪商……南宁近年来成为关注度十分高的地方,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密不可分。博览会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南宁的生命历程正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走上开放前沿:
南宁成中国—东盟桥头堡
南宁,昨天也许仍默默无闻,但人们今天已经不会再忽视她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落户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使这个昔日的西南一隅成了如今的开放前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使南宁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南宁和昆明作为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国内中心城市,最有可能成为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
正在广西和云南争当“桥头堡”之时,中国—东盟博览会被确定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从此,南宁每年有了一个国家级的固定节目,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在南宁展开密集的交流。原本就有边海互动区位优势的南宁,拿到这一节目单,犹如获得了尚方宝剑。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带来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是:南宁的国际战略地位提升了。博览会激活了南宁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等,使这些机遇加快落到实处。
中国—东盟博览会给南宁带来的思想观念冲击是自上而下的。南宁市决策层判断,南宁已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
南宁市各工作部门显然已适应以更宽思维和更远眼光来开展工作。南宁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咨询会、中越城市规划建设研讨会……这些工作跳出了狭窄的视野。
南宁市民也在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新风景:街道上外国人开始多了起来;电视、广播、报纸中涉及南宁对外合作的新闻层出不穷;南宁一些高校,东盟国家小语种和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经贸成了最热门的专业,录取分数一年比一年高……
一位网友在广西著名网络论坛——红豆社区留言:“博览会在南宁举办本身足以让人兴奋,这使广西和南宁迅速走向了国家对外贸易和开放的前沿。”
推动战略转型:
南宁将建“区域性国际城市”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提升南宁国际战略地位的同时,也推动着南宁市发展战略的转型。南宁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上,提出了把南宁市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南宁市前任市长林国强认为,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战略构想的提出,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双向交流重要枢纽城市和前沿城市的地位日益重要,这客观上要求南宁成为一个“区域性国际城市”。而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初步目标,是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转型期的南宁,力图在加大开放中加快发展,实现“九大转变”:即对外开放由部分区域、部分领域的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需求结构由以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出口全面拉动及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产业发展由以服务业带动为主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转变;要素投入由依靠资金支撑为主向依靠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共同支撑转变;生产模式由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向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转变;城乡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向更具活力和开放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
随着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的确立,南宁的城市发展重重地打上了“国际”标签。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国际物流园区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专区,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南宁大地上,使南宁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烈。现在,已有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缅甸在南宁建立了商务联络部,其中越南和柬埔寨已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
规划的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总用地规模
南宁的干部越来越忙了,在旅游局、招商局、交通局等部门工作的公务员说,朋友间以前经常性的聚会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总有忙不完的活。城市转型更为南宁市各部门带来了更多的工作任务,要求更快的工作效率,打破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式。
展翅欲高飞:
南宁经济全方位启动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落户,对南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宁市招商促进局局长黄毅介绍,博览会确定落户后,南宁引进资金年均增长50%。2004年前,南宁市引进的到位资金在50亿元以内;2004年底,达到近100亿元;2005年,达到150亿元;2006年,又达到220亿元。
南宁市商务局局长唐志喜告诉记者另一组数据:2004年-2006年,南宁新增了70多家150间客房以上按星级标准兴建的高档宾馆酒店。现在,南宁上规模的二星以上宾馆酒店达143家,能够容纳3.5-4万人,而且淡季住宿率也能达到40%-60%。2006年,南宁机场的客流量比上年增长了12%。
位于南宁北郊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前身是南宁华侨投资开发区。2003年12月,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升温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自治区批准设立以南宁华侨投资开发区为基础的省级开发区,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和广西重点发展工业的区域。这一经济园区的吸引力十分巨大,自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至2006年底,园区已引进项目116个,签约合同总金额70多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98%。
南宁市2002年就开始规划建设的玉洞国际物流园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后也得到自治区的重视,被升格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建设。这一物流基地占地约18平方公里,分有北部湾(南宁)保税中心、出口加工区、商贸物流区、普通物流区、办公、展览、配套生活区及公园七大功能区,将建设成为集贸易往来、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广西的设想是,通过沿海港口功能的延伸,在南宁规划建设“无水港”口岸港区和大型保税中心,并与玉林、崇左的物流园区、北海的出口加工区等物流商贸基地相衔接,实现沿海港口和物流园区的联动发展。目前,申请在南宁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出口加工区的有关报告已递交国务院和海关总署。
南宁旅游业也搭上“东盟快车”。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840.68万人次,接待境外旅客首次突破10万大关,同比分别增长13.38%和27.77%;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破100亿元,达100.03亿元,增长17.28%;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均居全区首位。仅“2006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这项活动,参加人数就超过20万人次,成为南宁旅游节庆品牌。
乘着中国—东盟合作的
今天,南宁市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不受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辐射带动。随着中国—东盟企业总部基地项目的启动建设,南宁市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
历史不会忘记,假如当年南宁市领导没有建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超前决心和胆识,南宁将与为其带来诸多美好变化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失之交臂。
今后,中国—东盟博览会仍将深刻影响南宁的方方面面,助推南宁实现腾飞之梦。
■链接
前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成绩单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签订合同金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涉外项目129个,总投资49.68亿美元(含中国对外投资项目46个,总投资4.93亿美元);国内合作项目102个,总投资485.4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额超过5亿元的项目有27个,总投资346.8亿元人民币。主要项目有越南矿产品加工,泰国国家房屋局住宅建设总承包,大洋商船船舶修理项目,玉柴集团战略提升项目第一期工程等。
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第二届博览会共签订涉外投资合作项目126个,总投资52.9亿美元,同比增长5.9%;签订国内合作项目263个,总投资50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四国共对我国投资7.4亿美元,我国对东盟投资2.7亿美元。主要项目有缅甸多功能柴油机厂建设、文莱电站工程、老挝水泥生产线、越南中部矿产资源开发、印度尼西亚建材生产加工企业等。
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第三届博览会签约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2个,总投资58.5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0.5%。签约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53.7亿元,比上届增长10.4%。本届博览会投资签约呈现“三多”:一是“走出去”项目多,共签订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项目40个,总投资25.6亿美元。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越南签订广宁纺织工业区项目;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与柬埔寨签订路桥项目;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与老挝签订水电开发项目。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 李银雁,冯飞勇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