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优化对东盟出口商品结构
优化对东盟的出口商品结构对于促进广西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主要是指,一地在一定约束条件和时期内各类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及其相互关联程度的提高,其目标是扩大外贸的经济效率以及对国际产业分工与社会进步的福利效应,其实现手段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经贸博弈对策。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贸易自由化与产业保护的矛盾进程中,广西对东盟的出口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约束,其中选取全球化布局、工业化支撑和知识化创新等策略,将有助于对东盟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商品结构是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两类产品并重,双方的贸易在自由化条件下逐步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分工差异的产业内贸易转型。针对东盟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因素,基于比较优势及博弈对策等理论,笔者提出几点优化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结构的参考意见:
一、企业和政府应形成全球整体经贸战略,在全球经贸“一盘棋”的全局战略框架网络中,参与东南亚区域贸易发展的博弈,发展对东盟的经贸与投资。在全球贸易自由化、产业内贸易扩大、商品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不应把对东盟的贸易与对欧美日及港台等发达地区市场的贸易对立或分割开来,两部分国际市场并不矛盾。置于全球贸易的框架来看,发达地区市场与广西及东盟市场之间,可以形成“投资-进口-加工-出口”的经贸互动格局。因此,在开拓上述外部市场时,需要从整体发展考虑。在贸易保护措施林立的情势下,可以通过另一方,进入第三方市场,从而规避某一方的进口限制和市场壁垒,并分类利用比较优势。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三方或多方的博弈更易于出现稳定,这是如今东盟发展多个“10+1”区域合作的一个动因,也可以成为优化广西出口商品结构的启示与理论依据。事实上,跨国公司近年来从东盟(或中国)等地大量进口产品,在中国(或东盟)加工后销往欧美等发达地区市场,三角及多角的经贸网络格局已在形成。因此,在定位上,应当把广西与东盟的区域贸易,视为全球贸易中互补贸易结构、互利贸易转移的一部分。
二、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政策,在自由贸易区里延伸合作制造产业链,使工业化与外贸商品结构及产业关联度提高互相支撑和促进。从自身资源的状况出发,出口导向工业化应成为广西一项支柱产业政策,无论是直接鼓励出口产业,还是工业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都要以鼓励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提高产业关联和“广西制造”为主要目的。出口导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单纯的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而是更重视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即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或信息来促使或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又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工贸一体化机制,以自有产权、商品品牌参与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产业内贸易,以扩大经营规模并防避贸易保护的威胁,拓展资源和市常
三、立足比较优势,结合东盟资源与市场,发展特色知识化商品,壮大出口品牌。针对各国贸易保护措施较少限制科技、知识化商品以及这些商品需求稳增的形势,利用广西对东盟在制糖、机械、轻纺、建材、冶金、医药、创意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入包括东盟在内的同类产业新技术,进一步强化优势,形成面向东盟的特色产品出口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与东南亚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应以地缘优势和文化纽带为基础,在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拿来”境外商业文化资源,加工改造成新型的文化产品、“桂版”文化商品,可成为创新与保护产权及品牌,发展特色工业,提升对东盟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个途径。诸如,利用东盟及欧美日等国外资源与市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要会节以及各地区域商业文化开发的基础上,建立面向东南亚的文化产品出口基地;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开发对方的商业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民族传统医药保健产品进行现代化创意、加工,增加服务与货物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等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李红